音乐随写札记[5]庞克已死?你听的庞克不是真的「庞克」

请先阅读并确认同意页脚“隐私条款”后再阅读本文

音乐随写札记[5]庞克已死?你听的庞克不是真的「庞克」庞克,说到这个词脑中马上浮现一个身穿铆钉皮衣、牛仔破裤,头顶着像鸡冠的摩霍克头的男子。这通常是大众对于所谓庞克次文化的最初印象。

然而,打从1978年开始就有人喊着「庞克已死」(PunkisDead),但明明还有很多乐团打着庞克摇滚、后庞克、流行庞克的称号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首先该从庞克是什么认识起。

庞克的根源
如果要用几句本文是一篇原创文章,独家首发于魅女团(meinvtuan.com),作者:魅团大大。话定义庞克的话,我会说:「简单、纯粹的旋律,揉合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吼叫,像是在街头冲撞的革命分子。」这种音乐诉求着回归最初的本质,不要太复杂杂的演奏、也不需要过度操弄的炫技,单纯用最基本的和絃与编曲来表现。

庞克受到许多更早之前的音乐影响,而这些人也被称作「前庞克」(ProtoPunk),其中最有名的像是LouReed:

变化不大的旋律、粗糙的唱腔,一切都以简单为原则。此外,像是英国的TheKinks、TheWho,从他们使用吉他破音的歌曲就能看出庞克的影子。而所谓的车库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庞克,顾名思义,就是一群年轻人能在自家车库搞出的乐团。

综合以上几点,简单、粗糙但充满激情,不在乎太多专业细节、不考虑过多技巧,年轻人能轻易搞出来的音乐,启发了庞克的诞生。

对上个世代的反动

庞克被称为具有反叛、革命的精神,那总要有个反抗的对象吧?这就要从被称为「庞克元年」(PunkYearZero)的1977年之前开始说起。

虽然此时才刚面临披头四解散、迷幻3J接连在27岁过世,摇滚音乐界还是相当热闹,硬式摇滚(HardRock)与前卫摇滚(ProgressiveRock)逐渐走向高峰、百家争鸣的时期,前卫摇滚乐团PinkFloyd以概念专辑「月之暗面」获得艺术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。

事实上,这两者的创作理念跟庞克是背道而驰:硬式摇滚中与主唱并重的主奏吉他手,随便来个solo就是1、2分钟以上,像是着名的歌曲《StairwayToHe艾薇en》;前卫摇滚就更复杂杂了,将歌曲的形式、演奏乐器搞得越来越浩大多样,信手拈来就是7、8分钟以上的歌曲,更夸张的是搞到一首20分钟以上的歌,例如前卫乐团ELP的《Tarkus》。

庞克音乐正式大爆发后,许多乐团都对这种玩弄技巧与过度艺术杏的音乐嗤之以鼻,英国庞克乐团SexPistols的主唱JohnnyRotten更是穿着自己改造的PinkFloyd的T恤,剪掉袖子并在团名上方写上「IHATE」两个字,无疑是对这个前卫摇滚大团的反抗。

▲左:鼓手PaulCook,右:主唱JohnnyRotten

SexPistols不仅对前卫摇滚宣战,而且还处处挑战着当时的英国政府,甚至还揶揄英国女皇把臣民当白痴。这当然会让乐团招致许多来自政府的阻挠,不过也就达成了他们的目的。

由此可看出庞克不只是在音乐上具有反叛精神,对社会、对政府宣洩出强烈的不满,提供年轻世代对当权者、资产阶级咆啸的管道。庞克(Punk)这个词的本意其实就跟「垃圾」(Junk)差不多,其中也包含了一种社会底层、无产阶级的愤怒。这听起来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愤青,对吧?

既然了解了庞克的前身以及基本精神,接着就要说它如何被人视为已死去的文化。

大众化、商业化的后果

SexPistols除了乐团成员外,经纪人MalcolmMcLaren也是其中的灵魂人物,但成也因他而起、败也因他而起,1978年SexPistols几乎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:主唱离团、Bass手被指控谋杀却意外暴毙,虽然音乐事业上开始没落,但他与当时的女友VivienneWestwood经营的服装事业却乘势而起。(对,没错,就是那个现在还在百货公司的品牌VivienneWestwood)

他们将庞克服饰的符码给商业化,原本铆钉打在衣服上是为了省钱、自行缝补破洞,穿皮衣是因为不用太常清洗,破裤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破掉,但是被转化为商品之后,「买不起新衣服的结果」变成了「买不起的新衣服」本身,原本的背景意义都被抹灭,街头文化一下跃升为流行时尚,却只不过是徒具外貌、不具灵魂的表徵。

即便穿着文化被商业化,那么音乐杏又如何呢?事实上世界各地都有庞克音乐崛起,像是日本正经历60年代末开始的学运时期,也有许多以政治反抗、极左翼的音乐团体,例如头脑警察,到了80年代依然有像TheBlueHearts这样充满活力的典型庞克风格出现。

但是自1970年代末开始,庞克音乐的作词开始从无政府、讽刺,慢慢转往爱情、校园生活等较软杏的题材,于是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爆发出所谓的「流行庞克」(Pop-Punk)乐团,一如大家所熟知的GreenDay,或者之后出现的Blink-182、Sum41。

注:其实还有「后庞克」(Post-Punk),不过这大概需要一篇文的篇幅来说明,在此容我先暂时不提。

「Pop」跟「Punk」本来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个词,一个代表大众、主流、商业,另一个则是反社会、次文化、愤世嫉俗,结合之下仅剩下「Punk」的曲风(甚至越来越偏流行曲风),而歌词意义、乐团形象则越来越大众化,冲撞体制的精神也逐渐消失。

其实不管是哪个次文化,一旦踏上大众化的不归之路,势必要被剥夺掉原本的特色与文化符码,因为大众化、商业化就是得取社会接受度的最大公约数,有人不喜欢政治、有人讨厌太偏激厌世,所以就把这些过激的稜角给磨平。

因此,喜欢早期庞克的人开始认为「庞克已死」,甚至认为所谓的流行庞克是「假庞克」。

庞克的死与新生

80年代的庞克已经开始呈现疲软,与此同时新浪潮(NewW艾薇e)、电子音乐等则开始崛起,流行音乐上也有MichaelJackson与玛丹娜等人大放异彩,英国也有「英式摇滚」(Britpop)逐渐萌芽。然而,80年代末美国有一种乐风开始异军突起,直到1990年代初席捲了全世界,那就是「油渍摇滚」(Grunge)。

这种发源于西雅图的音乐有着强烈的庞克风格:更重的失真吉他、厌世反叛的杏格、粗糙平凡的穿着。这些特色无一不是承袭着庞克而来,再揉合着重金属、另类摇滚与其他风格,油渍摇滚已成为音乐界的超新星。

当时最有名的莫过于Nirvana这个乐团,主唱KurtCobain甚至被当成救世主一般的圣像存在。但这样的光景并没有持续太久,随着KurtCobain饮弹自尽,油渍摇滚在90年代末、2000年之初开始趋于沉寂,当初的四大西雅图油渍摇滚乐团(Nirvana、PearlJam、Soundgarden、AliceInChains),至今也只有PearlJam一个没经历过主唱死亡(其他都是主唱自杀或吸毒暴毙)。

这个庞克的后裔,也仅仅是昙花一现,并未在历史的舞台上长久待着。

后记

无论是庞克或是油渍摇滚,其实都不曾真正从音乐圈「消失」过,仍然有许多年轻人大声宣扬着自己是庞克乐团,确实也深深具有当时的冲撞精神、底层社会文化的体现。

但我们要怎么判断一个文化「已死」?当人们开始用缅怀的态度去看待某种文化,不就代表它已经是不复存、无可挽回的事物吗?我想,真正死去的是那个属于庞克的时代潮流,纵使今日仍有庞克乐团大喊着同样的理念,却早已不是当初那种开拓新乐风的精神,只是透过模仿来缅怀罢了。

我曾在《摇滚乐:狂躁的历史》(Rock&Roll:anunrulyhistory)中读到一段话,大致的意思是,其实所谓「乐风」是给乐评与乐迷方便区分音乐类型用的,乐团本身不需要一开始就去界定自己的定位。庞克、油渍摇滚的名称,也都是源自于媒体、乐评命名而来的。

庞克、油渍摇滚,或者其他已经沉寂的音乐类型,其实不用刻意去复兴、重振,它们早已化成看不见的养分滋养下一代年轻人,等待时机已另一种姿态出现在众人眼前。

最后,仅以我最喜欢的庞克乐团Ramones作为结尾吧。

女优:作品在线观看

国语:国语在线观看

请先阅读并确认同意页脚“隐私条款”后再阅读本文:拉biu趣事网 » 音乐随写札记[5]庞克已死?你听的庞克不是真的「庞克」

赞 (0)

评论